《现代哲学》
开栏的话
只有了解一座城市的昨天,才能更加明晰这座城市的未来。济南,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洒落文明的圣火,也曾镌刻文脉的传承。为更好地讲好济南故事,擦亮“文化济南”品牌,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广播电视台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文化济南”专栏“读城”,从历史与人文的角度,探寻名城济南的人文密码,记叙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大家像读书一样一起阅读济南城。
出现
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是出生、归葬于今相公庄街道郝庄村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先秦阴阳五行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邹衍的故事。
“明星”邹衍
邹衍,又称邹子,战国末期齐国人。按照《济南通史》中的说法,邹衍大约生于齐威王二年(前355),死于齐襄王十九年(前265),活了90岁左右,堪称那个时代的长寿者。
《史记》记载,邹衍是齐国稷下学宫中著名的稷下先生,享受“列大夫”的待遇。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战国中后期列国的学术文化中心,堪称当时的“学霸”集中地。我们熟悉的孟子(孟轲)、荀子(荀况)等都曾在这里游学。在学宫,邹衍有着“谈天衍”的美誉,但这并是不说他喜欢侃大山,而是称赞他学术渊博、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同时又擅长辩论。
据学术界普遍认为,邹衍出身于儒家,但在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邹衍受到了各家学术思想的熏陶,集阴阳五行思想之大成,成为一代学术大师,也让阴阳五行家成为战国后期十分走红的学术流派。
在邹衍思想中,最为著名的是阴阳五行说。邹衍认为,整个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一消一息,互为更替。与此同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君王的施政纲领必须顺应天时、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来执行。邹衍的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在邹衍之前,阴阳与五行观点已经产生,但直到邹衍才成为定式,并在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的主要骨架之一。“儒家用过他,道家用过它,法家也用过他。直到五四以前,固有的纯粹的中国式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
在阴阳五行自然观点的基础上,邹衍进一步提出了“五德终始说”,意思是说,每一个王朝都不是不变的,经过若干年后就要按照五行的顺序改朝换代。于此,哲学家冯友兰表示,邹衍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用五德的转移来解释历史,它既是变化的,又是有规律的。
战国后期,正是政权趋于统一、兼并战争激烈的时代,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得到了不少诸侯国的追捧,大家都觉得自己是顺应天时的真命天子,自觉成为邹衍的“粉丝”。
根据《史记》,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将邹衍五德终始说付诸实践的帝王。汉代及汉代以后,五德终始说仍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观念,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改正朔,易服色”、封禅泰山以应天命的理论依据。
今天,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会听到“奉天承运”,就是受到了邹衍观点的影响。
“大师”邹衍
邹衍的学术思想并不仅局限于哲学与政治范畴,他还提出了大九州的地理概念。
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介绍,邹衍提出,大禹治水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兖、豫、青、冀、徐、扬、荆、雍、梁,但从世界眼光来看,大禹九州只是一个州,即赤县神州。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州还有八个,与赤县神州共同组成一个大州,这样的大州一共有九个,大九州之外,就是宇宙边缘的“天地之际”了。每一大州内部的各小州之间,都有裨海(小海)相分隔,而大州与大洲之间,又有大瀛海相分隔。
“大九州说一方面隐含了天下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齐、燕等沿海国家对外开疆拓土提供了恢宏的想象空间。邹衍学说是因应历史发展和形势需要的,故而一旦创立就能够风靡天下。”张华松表示。
亦有学者考证后认为,邹衍曾在燕昭王的支持下,组织航海队远赴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等地调查。此外,后来的徐福东渡以及郑和下西洋都受到了邹衍思想的影响。
除了航海与地理,邹衍的思想对后世的农学、中医、自然哲学等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今天,还流传着关于邹衍的两个小故事。邹衍在燕国时,燕昭王去世,继位的惠王听信谗言,将邹衍监禁。邹衍仰天而哭。当时正是夏天,但上天却为之降下了冰霜。又有传说,燕国有个山谷土壤肥沃但天气寒冷,因此不长庄稼。邹衍在谷中吹律管,用音乐催化冰雪,作物因此能够生长,这也就是“邹衍吹律”典故的由来。这些传说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对邹衍天人感应学说的附和,为邹衍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他也因此被许多人称为“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