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期刊导读

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九大关系以罗蒂的后现代

来源:现代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6

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本文从罗蒂的后现代逻辑出发,考察传统哲学是否如其所言,失去了价值或毫无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到,现代哲学家们的观点存在着什么问题,是否就无懈可击。

我们把与传统哲学相对的哲学统称为现代哲学,所谓的后现代哲学也包含于其中。因为,后现代哲学虽然对于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一副新面孔”*[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5页。,尽管新,却仍然属于现代范畴。

一、短暂与特殊

现代哲学扭转了思考的方向,摒弃了传统哲学对于永恒和普遍的执着追求,将其立足点置于短暂与特殊,并以此批判传统哲学。现代哲学反对普遍主义,认为没有永恒的哲学问题,也没有凌驾于各个学科之上的、作为各个学科基础的哲学这样的学科。这是现代哲学家,尤其是所谓后现代哲学家共同的主张。

罗蒂说:“认为有独立于历史和社会变化的‘永恒哲学问题’的观念似乎极其可疑了。”*[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中译本作者序”,第14页。按照康德的哲学史概念,整个西方哲学史,从古代到现代,“专门哲学的思考所关心的都是普遍项与特殊项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主题,我们大概就不能看到一个连续的问题系统,它由古希腊人所发现,并不断使人们困扰,一直到我们的时代;因此大概也绝不会有一种绵延二千五百年之久的‘哲学’概念。希腊思想和十七世纪思想可能彼此看来颇不相同,而且都与我们当前的关切不同,正如印度神学与玛雅数术学不同一样。”*[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第127-128页。

说没有永恒的哲学问题,就无法解释一个明显的事实:所有学习哲学的人都必须回到哲学史中去,必须阅读前人的著作,这是进入哲学的必经之途。即便是哲学研究的论著,也不能不顾哲学的历史而自言自语。就连后现代的哲学家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也是一再追朔前人,直至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吗?海德格尔不用说了,罗蒂本人也一再回顾前人的观点,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学科相比,这一点在哲学中尤为明显,假如说有些学科无需了解以往历史的话,唯独哲学不可。不了解哲学的历史,便很难知道哲学为何物,也难以知道某个哲学问题的意义。

这表明,哲学问题是有其连续性的,所以有人说整个西方哲学史是对于柏拉图的注脚,虽不免言过其实,但还是说明了哲学问题的永恒性质。

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永恒的,而是有些永恒,有些短暂,有的则有时消失有时又出现。它们是否永恒、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们的兴趣。

每个哲学家的问题或兴趣首先来自哲学家本人的生命活动,来自当代,他们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或者对于以往的哲学问题予以不同的解答。因此就不能简单地说有没有永恒的哲学问题,而应当具体指明哪些问题是永恒的,哪些不是。

实际上,罗蒂本人的哲学研究活动否定了他的论断,他一方面批判前人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汲取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的思想,这就表明存在着普遍而永恒的哲学问题,否则他就无法批判和汲取。既然批判以往的哲学,那就说明以往哲学的问题也是他的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具有了连续性、永恒性。

事物各个部分之间不同而又相通,不同的哲学之间也是如此。现代哲学若是抛弃了传统哲学,就如同树枝抛弃了树干。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不应理解为现代哲学对于传统哲学的否定,而应理解为思维方向的变化,它只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态度。

罗蒂认为某种哲学的产生是有社会和历史原因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哲学’不是这样一种学科的名字:它面对着一些永恒的问题,却不幸不断错误地陈述它们,或依靠笨拙的论证工具批评它们。宁可说它是一种文化样式,一种‘人类谈话中的声音’(借用M.奥克绍特的话),它在某一时期专注一个话题而非另一个话题,不是由于论证的需要,而是由于发生于谈话中其他领域的种种事物(新科学、法国大革命、现代小说)的结果,或提出了新事物的个别天才人物(黑格尔、马克思、弗雷格、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的创造,甚而或许是若干这类力量合成的结果。有趣的哲学变化……之产生,不是当人们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去处理旧问题之时,而是当一套新问题产生而老问题开始消退之时。”*[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