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朱汉民
内在关联
宋儒一方面充分运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本体论思维,张载建构了太虚与气的宇宙本体论,二程建构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宇宙本体论,他们都是关注宇宙空间关系的维度。而同时期的邵雍却另辟蹊径,在挖掘《周易》的宇宙论思想资源时,充分利用其“先天”与“后天”的本体论思维,提出了“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思想体系,主要是关注宇宙的时间维度。也就是说,张载、二程建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其实是以“形”为思维起点,即通过追溯宇宙的空间关系而确立“本体”;而邵雍提出“先天”与“后天”的区别首先以“先后”为思维起点,以追溯体现为时间存在的宇宙“本体”。所以,对于张载、二程而言,他们的宇宙意识主要是空间意识,“太虚”“理”也主要是空间意义的形而上之道。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邵雍在“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义理建构方面的思想意义。在“北宋五子”当中,邵雍在建构儒家形而上学方面有其独特思想视角与学术资源。宋儒面临的文化使命,就是在汉唐儒学有用而无体、佛老之学有体而无用的背景下,重新建立一种具有形而上学依据的新儒学。邵雍以及宋儒最重要的思想创新,就是为儒家伦理完成形而上学的建构,即在《易传》思想基础上作进一步哲学提升,这才是先天之学的思想目标。邵雍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儒家列入道统并成为“北宋五子”之一,恰恰是重建儒家本体论哲学的重要贡献。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学源流”首席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从哲学本体论意义上解读,“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是宇宙本体之学与天地形迹之学。在《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中,可以读到邵雍许多对“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仅是易学的看法,更是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阐发。譬如,邵雍将“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诠释为宇宙之本体与宇宙之形迹,他说:“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这里的“心”是超越有形世界的“天地之心”,也就是邵雍经常讲的“太极”“道”“天理”。他说:“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可见,“先天之学”所思考的“天地之心”“太极”“道”,其实就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本体,是支配、主宰有形天地万物的终极存在。按照邵雍的看法,他全身心探索的“先天之学”,其实就是一切后天形迹的本体和依据。邵雍《先天吟示邢和叔》曰:“一片先天号太虚,当其无事见真腴。”先天和太虚异名同实,指至虚至初的先天本体,这恰恰是先天之学的哲学本体意义。
邵雍的宇宙意识首先是时间意识,他创立了“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他的“天地之心”“太虚”“太极”首先是时间意义的先天之学。这种比较,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理解邵雍的宇宙本体论的义理特色。当然,“宇宙”是包括全部时间和空间在内的整体,在讨论邵雍等宋儒的宇宙本体论时,最终仍然需要将时空统一起来。
从象数易学意义上解读,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是指不同类型的易图。邵雍是以象数易学出现在宋学舞台上,而他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提出和看法,首先与他的象数易学推演的易图相关。朱熹在《周易本义》对此有明确解释:“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为作传者是也。”这一解释,确实合乎邵雍本人的易学思想,并得到后世学者的普遍肯定。如朱伯昆根据朱熹的解释,将邵雍的易学命名为“先天易学”。邵雍根据《周易》的象数衍化规律而绘制出不同的易图,并将它们分为先天易图和后天易图。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是北宋著名的道学家,被列为“北宋五子”之一。邵雍以宏大的历史视域和精深的哲学思辨,建构起“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学术体系。但是,“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它在宋学史上具有什么思想意义?
可以说,邵雍“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象数易学,首先体现为易图背后深藏的义理思想。邵雍说:“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先天之学的“心法”,其实就是“太虚”“太极”的形而上之本体,它们是伏羲画卦象之前已然存在的易之道,也是象数易学的哲学依据。邵雍《先天吟》云:“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着功夫。拔山盖世称才力,到此分毫强得乎。”可见,“先天之学”是“一字无”的超越本体,它会体现在后天的知识学问、人生修炼的功夫之中,而先天意义的“心法”才是象数的终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