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综合新闻

古希腊哲学流派(下):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原子理

来源:现代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15

除了上篇我们讲的四个哲学流派外,在苏格拉底之前还有其他几个哲学门派(或观点),主要包括包括多元论、原子论以及智者学派。

01多元论学派

经过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批判,自然哲学开始了从单一本源到多元素构成的转向,改用多种元素共同作用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因此这部分自然哲学家也被称作多元论者。

除此之外,为了解释芝诺提出的动与静的关系,多元论者也不再把物质的生成变化当做存在的前提,开始探讨运动的原因,将运动变化本身当做哲学探讨的一种对象。

多元论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他继承了爱奥尼亚学派的自然元素本源论,但他认为构成物质的本源不是单一物质,而是有多种基本元素,恩培多克勒将这些基本元素称为“根”。

恩培多克勒认为, 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 ,四根组合分离导致万物的生成和消亡,不同的事物按照四根不同的比例组合形成。

他认为,万物生成变化,但四根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每一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一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可感万物,万物消解复归于众多的“一”,整个世界就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之中。这样,恩培多克勒就通过“根”与万物的分合转化,将巴门尼德割裂的一与多重新统一了起来。

然而这四种元素虽然是物质的本源,然而自身却没有分合的能力,因此万物的运动变化需要引入四根之外的原因。于是 恩培多克勒基于四根学说又提出了另外两种外因——“爱”和“恨”。

爱是一种亲和的力量,四根靠爱的力量组合成万物。恨则是一种离散的力量,在恨的力量作用下四根分离导致事物的消亡。爱与恨,交互作用,此消彼长,由此形成了万物流转、兴衰变化。由此可以看出, 恩培多克勒实际上提出的是六因说,即四个内因(四根)和两个外因(爱与恨)

四根是组成事物的物质本源,爱与恨是物质产生生灭变化的原因和作用力,这种物质与作用力相互分离,相互作用的思想具有十分超前的科学思辨精神。

恩培多克勒在认识论上也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观点,他认为 所有事物都存在某种流射物,不同的流射物进入相对应的感官通道,便形成了感觉。 “我们用土来看土,用水来看水,用气来看明亮的气,用火来看耗散的火,用爱来看爱,用可怕的恨来看恨。”基于此,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即感官只能感知对应的感觉(流射物),相异的感觉(流射物)是无法通过感官把握的,比如我们无法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闻。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第一次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事物的对象,但他没有进一步对感觉和观念做出区分,更没有将感觉如何形成观念纳入思考范围之中,所以对于认识论的解释显得十分原始和粗糙。

阿那克萨戈拉

阿纳克萨格拉是多元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承继了恩培多克勒的多元素观点,但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元素不可能只有四种。

世界万事万物,丰富多彩、变化多端,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其本源不可能只有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而是由数量无限多的极小微粒构成,这些微粒被阿纳克萨格拉称为 “种子”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元素,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也是由相对应的“种子”构成的。

种子除了数量无限多和体积极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与可感物质具有相同性质,即万事万物的某种性质,雪的白色,火的热性,都是由相对应的“种子”所体现出来的,因此事物有多少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

上一篇:光明日报哲学版:论点摘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