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综合新闻

张立文: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

来源:现代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3

  【大家】

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学人小传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哲学史专家、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革命史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分配在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教。2009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传统学引论》《新人学导论》《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李退溪思想研究》《和合学概论》《和合哲学论》《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中国哲学元理》等。已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提供

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张立文先生获评教授,在接受访问者访谈时,他说道:“人生就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造,只要认定了目标,就要不断地追求,以达真、善、美的境界。”这正是张立文先生的人生写照。

张立文先生认为,中国哲学要创新,就必须“自己讲”“讲自己”,走自己的中国哲学之路,建构中国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从事哲学研究60多年来,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学术主张。

  从《周易》到宋明理学

张立文先生的学术经历其实比较简单。195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一直没有离开中国人民大学。刚留校时,系里安排他重点做宋元明清理学研究。做中国哲学研究,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为了强化自己的古文基础,张立文先生专门到北京大学选修文字、音韵、训诂课程。只有古代汉语的理论显然不够,还须有具体的实践。为此,张立文先生选择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最难理解的《周易》来注译。经过一年努力,查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相关资料,张先生完成了《周易》全书的注译。注译完《周易》后,他意犹未尽,于是开始写作《周易思想研究》。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第一,依据《周易》文本的形、音、义,力求贴近《周易》的历史本来面相,尽量做到再现《周易》文本的原义和作者原意;第二,《周易》的《经》与《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思想体系的著作,要明确区分《经》《传》;第三,通过《易经》卦爻辞与甲骨卜辞的比较,搞清《易经》卦爻辞的时代、作者、性质和意义;第四,通过《易经》思想体系的研究,揭示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起始是怎样同宗教巫术思想相联系的。《周易思想研究》初稿完成于1963年年年初,本来想沉淀一段时间再出版,不想遇着“文化大革命”,直到1980年,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文革”以后第一本关于《周易》的著作,因此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中国哲学史研究》发表金隆德教授的书评《喜读〈周易思想研究〉》,认为“这部书的问世,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和意义值得重视”,作者“努力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以及近世有关著作,比较参验了从战国、秦汉以来的争论异义,还吸取了考古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1963年《周易思想研究》初稿完成后,张立文先生转入宋明理学具体人物的研究。他的研究思路是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即通过具体人物哲学思想的研究进而把握宋明理学以至整个中国哲学。经过仔细考虑,他确定以朱熹思想作为宋明理学研究的突破点。1981年,《朱熹思想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朱熹哲学、史学、经学、佛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思想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张岱年教授为此书写了推荐信:“张立文同志此书对于朱氏体系的各个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说明;对于朱氏学说中的细微曲折之处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条理清楚,论证详明。”

1985年,张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今人研究讨论的重点。张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宋明理学的专著,它不是对某个人的专论,而是宋明时期诸大家的合论,包括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作为一部合论,该书不仅深入分析、论述了宋明理学诸大家的思想学说,还深入探讨了宋明理学范畴结构的演变、宋明理学的范畴体系、宋明理学对宗法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重要理论问题。

由于有《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以及后来《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1992年)、《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1993年)、《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1995年)、《朱熹评传》(1998年)、《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2001年)等著作的相继出版,张立文先生成为国内外有名的宋明理学专家,也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宋明理学研究的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