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哲学,一个普遍为大众所知,但又为大众所不解的词,其代表着人对世界的基本问题和普遍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全球化趋势,世界文化的交锋与融合成为必然。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到访,许多人认为,西方的哲学才是哲学,而中国自身没有哲学。
事实上,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你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词,但却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种思想。那么哲学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呢?
中国哲学——太极两仪
东西方哲学不同的历史起源
哲学是人的思想的外在表现。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东西方哲学在其历史起源上必然存在着不同。这也造就了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在各自哲学体系上不同的发展历程。
同时,文字、语言作为表达和传播人的思想的载体,也是表达和传播哲学这种思想产物的载体。因此,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用于指代哲学这种存在的名词和表达哲学思想的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从“哲学”一词在西方世界中演进历程上看,哲学是一门对世界本源及其规律进行探究的学科,研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真理”。
“哲学”一词最早由古希腊人所创,起源于2500年前。其希腊文原词为“Φιλοσοφα / Philosophia”。据资料显示,这个词语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philo”=“philein”,意为“爱”这个动作,或者意为追求;另一个部分是“sophia”,意为智慧。因此,“哲学”一词最早的含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哲学在西方世界的定义逐渐清晰和完善。在英语中,哲学是一种能够让人拥有智慧的学科。在相对严谨的德语体系中,哲学是一门对人的本质、生命意义、人的价值、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
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眼中,哲学是一门关于对人及其他生命存在的本质、价值,以及世界本原、规律等问题进行理性考察的富含真理和智慧的学科。
反观东方世界,古代东方人也有着对本质的追求,只是东方人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将这种追求称之为“哲学”。在东方思想体系中,人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人的价值、世界本原、客观规律等一系列真理性概念都统称为“道”。因此,东方世界将对人的本质、生命意义、人的价值、世界本原及其规律进行探索与追求的行为称为“求道”或“悟道”。
其实,从西方与东方的语言互译中可以看到,东方必然存在着与西方哲学相同本质的东西,否则东西方之间在“哲学”这个词上就无法互译。
在汉语中,“哲”字始见于篆文。在《说文》一书中,“哲,知也。从口,折声”。其本义指聪明,时常与“贤”字同用,用来指代一个人有思想,行为高尚,后引申为“具有智慧的人”。在古代,才能见识远超常人的人被称为“哲人”,在某方面有着极深造诣的人被称为“哲匠”。
事实上,古代这些以“哲”为称的人都是“求道”或“悟道”的人。他们所求或所悟的是自然之道、工匠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等等天下(世界)万千之“道”。可见,西方的“哲学”等同于东方的“求道”或“悟道”。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西方体系下,还是中国体系中,“哲学”都指代着智慧,意味着对世界的根本和人自身的根本的追寻,即对真理或“道”的追求。这种追求对于不同的哲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
马克思对哲学的认识
东西方世界对“哲学”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对“哲学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柏拉图认为,“惊奇(thauma)”是哲学家的标志,代表着哲学的开端。因为,“彩虹女神(iris)”作为宙斯的信使,是“惊奇”的女儿,有着让万物褪去表象,回归本真的神奇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求知。人对世界的惊奇开启了人进行哲学思考的大门。人的对世界的惊奇起初只是在自我身边,但是,伴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多深层次的问题被人发现,人就愈发觉得自己无知。求知的欲望就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人的本性。
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也对哲学作出了定义,在他看来,在哲学中诞生了现今的所有科学,而哲学最本质的活动就是精神还乡。也就是说,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到处找寻并回归精神家园的行为。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其以绝对精神为对象,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确证。也就是说,哲学是人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思来找寻真我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