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
在柏林大学的讲台上,当 68 岁的谢林回顾德国唯心主义的历史,谈到费希特像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又“像闪电一样闪烁”时,他没有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他24-28岁(1799-1803)在耶拿短暂而耀眼的职业生涯:1799年出版了两部自然哲学著作; 1800年发表《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写成长诗《史诗》,与黑格尔合着连续出版《思辨物理学杂志》两卷,在《耶拿文会》发表《动力过程的一般演绎》 ; 1801年开始正式阐述自己的哲学体系,有意识地与费希特划清界限,匿名写了一部小说。 1802年“顺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主编出版了《批判哲学杂志》和《新思辨物理学》。学术期刊和布鲁诺对话; 1803年离开耶拿后,着有《学术研究方法论》和《艺术哲学》。即便从如今高校求聘教职的现状来看,谢林在耶拿大学的三年“首次任用”考核也肯定会通过。此后,无论是费希特还是黑格尔,批判谢林哲学的主要材料都来自这一时期。可以说,正是耶拿这一短暂时期塑造了谢林作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基本历史形象和身份,而“艺术哲学”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谢林在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在批判费希特乃至整个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同时包含“自然”的主体性。 “绝对同一性”体系本身也被谢林称为“哲学本身”。
按照他的哲学命名法,所谓的“自然哲学”、“先验哲学”、“艺术哲学”甚至“神话哲学”、“启示哲学”都不是指使用诸如“自然”作为哲学的原则和开端,像“启示”这样的东西,意味着哲学的双向自我表现:一方面,哲学可以审视这些领域,确保没有任何领域超出自己的考察范围。 ;另一方面,哲学可以表明它是这些领域的终极法则,揭示这些领域实际上是“哲学本身”的唯一“棱镜”。因此,所谓“艺术哲学”就是“以艺术的方式存在的哲学”,或者用谢林自己的话来说,既然宇宙或“普遍的”可以在哲学中如其所是地把握,那么“作为一门科学,“艺术哲学”不是“艺术理论”,而是“艺术形式或潜在秩序的完整书籍”。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哲学”是谢林哲学的关键和“应用” 的“绝对身份”哲学。因此,它首先是谢林哲学的一面镜子。
如何理解谢林的“绝对同一性”哲学?——“黑夜中的牛”?“神秘直觉”?“消除一切差异的抽象同一性” “?不是这样!在梳理1804年专为“同一哲学”而编写的《哲学概论》的哲学史中,谢林有意识地以斯宾诺莎为标杆。 g 认为斯宾诺莎体系是“现实主义”的完整形式,因为它揭示了“万物一体”的现实,绝对必须以有限的智力形式呈现,但斯宾诺莎沙阿并没有讨论这些之间的内在关系有限形式和绝对形??式。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必须超越“观念”与“现实”的有限对立,从“绝对”入手,把握绝对在一切有限形式中的呈现方式。因此,谢林的“绝对恒等式”系统绝不是需要直接取消有限对立和只对抽象恒等式的片面要求的系统,而是不断地以有限的形式揭示真正的无限,并指出真正的无限是有限的。解读对立面的“现实”——重构体系。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区别是“冷漠”和“绝对身份”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导致谢林被误解。首先,“冷漠”不代表“绝对认同”。从构词可以看出,“差异”(Indiferenz)的概念本身就包含“差异”(Differenz),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包含有限形式的对立的状态。其次,“冷漠”与“绝对同一性”的关系就像事物与光的关系:所有个体事物都以其存在的形式反射光,光使个体事物得以呈现,但万物不能如其所是。是。地球呈现出光本身,因为它们都处于一个相反的整体,因此彼此相关。因此,只有承认差异,看到构成差异整体差异的“冷漠”,才能把“冷漠”作为光直接存在的地方,来“直观”光本身。
谢林认为,在人类的各个领域中,作为这种光的“居所”,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点,即知识、实践和艺术。在知识中,概念上的东西压倒了实际的东西。在实践中,两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只有在艺术中才会出现概念与现实的“完全无差别”,所以艺术才是真正的“光之国”,或者说真正的“真理之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之国”。既然无论是知识还是实践,人们都无法得到概念与现实之间“绝对不可区分”的完整“真理之所”,所以只有在艺术中,才能解决知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观照自己的同时充分观照真理。因此,艺术既是“哲学之镜”,又是“人之镜”。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进入“无差别”艺术境界的人,也能在艺术作品的同时看到真相本身。所以可以说,谢林的“同一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或“思辨的”哲学,也是一种可以“直观”的哲学,而艺术则为这种直观的“哲学”提供了自身的保证”正如谢林所说,哲学不是“理论”,作为“科学”的“艺术哲学”也不是“理论”。在“冷漠”中,当然可以让真相直接发光。